破解暑期客运安全监管难题“东极模式”护航“蓝色公路”

维护现场登轮秩序、对客船做开航前的检查……8月14日,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舟山沈家门海事处执法人员杨敬成和他的3名同事来到了东极东福山客运码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暑假期间有很多游客来东极避暑游玩,因此每个周末我们处里都会加派执法人员赴东极岛驻点值守。”杨敬成说。
据了解,仅今年7、8月,进出东极岛客流量就达到19.5万多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3%。
对此,舟山海事局沈家门海事处主动对接地方政府,推动陆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信息化监管机制,协同海洋渔业、公安等部门打造偏远海岛联合巡查驻守“东极模式”,整合地方企业及社会救助力量,加快推进偏远岛屿应急队伍建设,全力护航东极岛岛际蓝色公路,保障海上客运安全。
 
旅游兴旺带来“甜蜜烦恼”
游客多了,如何克服复杂海况带来的潜在危险,成为做好水上客运安全监管的第一道关卡。沈家门海事处副处长张成江告诉笔者,特别是遇东北风大潮汛时,经常出现开航风级符合而船不能开现象。
“同时,到东极的客船航行时间长,岛上接待能力难以满足实际进岛旅客需求,遇到恶劣天气,应急疏客压力大,也会给社会稳定造成隐患。”张成江说。
摆在沈家门海事处面前的不仅有自然环境的“老难题”,也有旅游火爆后出现的“新问题”。“大量游客的到来,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水上客运安全监管带来的新的挑战。”张成江介绍,尤其是在暑期,一些小型休闲船艇在利益驱使下,存在非法载客现象,“一旦发生事故,对旅客生命财产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笔者了解到,除了非法载客问题,在东极列岛旅游刚刚兴起的一段时期内,薄弱的基础设施也给水上安全监管带来较为严峻的考验。“当时岛上码头也只有两个,遇到南风天气,游客上下船都要靠船员搀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张成江印象十分深刻。
此外,如客船超载、客运站点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都曾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都成为海事部门需要逐一攻克的客运监管的难点和痛点。
 
 
建立“安全共同体” 打造“东极模式”
客运码头从2个变为5个;客船从200多总吨换成1000多总吨……面对困难,沈家门海事处建立“共建共治共享共赢”水上交通和水域环境“安全共同体”,联合地方政府及渔政、交通、公安等部门成立联合监管队伍,长期轮流驻守东极列岛,强化基建、疏堵结合、智慧监管,精准施策,探索出了一套偏远海岛暑期客运安全监管的“东极模式”,水上安全形势大为改观。
今年6月12日,方某驾驶“航海者”船从岱山小蒲门渔业码头非法载客11人开航,刚刚到达东极水域,就被联合执法人员查获,这是“东极模式”成效的生动写照。“我们联合监管队伍在每年5月至8月底这一时期,派出12人的监管小队,分成3个执法单元,一组海上巡航、2组岛上巡查,打击非法载客,保障水上客运安全。”张成江告诉笔者,在严打船舶非法载客的同时,沈家门海事处还推动成立小型休闲船艇管理协会,对小型休闲船艇实行纳规管理。目前普陀区拥有376艘小型休闲船艇,已经全部纳规,其余船艇也在严格监管之下。
据了解,在沈家门海事处的推动下,普陀区政府决定对进岛日游客量继续进行控制,并加快推进售票实名制、儿童申报制、网上售票制、岛际居民售票分购制、儿童票预留机制,从源头上控制超载,进一步夯实了水上客运安全基石。
 
 
闭环监管 助力“平安乐游”
在沈家门海事处4楼的监控室里,笔者看到,所有客运站点、航行船舶、客运码头等关键位置的视频监控都可实现随时调阅,这里俨然成为一个可以掌控整个水上客运安全监管动态并进行指挥处置的“智慧大脑”。
据介绍,由于东极至舟山本岛航线长,时间长,单单依靠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网格化可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旅客安全出行的需要。为实现东极列岛视频监控信息化监管全面覆盖,并与远程监控监管同步推进实施,舟山沈家门海事处主动与普陀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接,推动政府相关部门在客运站,客运码头建造的过程中,将视频监控信息化设备建设同步纳入规划。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先试先行,联合东极海运有限公司、客运站和旅客,构筑信息化闭环监管机制,让旅客可以平安乐游东极列岛。”沈家门海事处处长马金勇告诉笔者,就在今年9号台风“利奇马”来袭前夕,通过信息化监管,海事部门及时协调客运公司,有序疏导旅客出岛,没有发生游客滞留情况。
笔者了解到,沈家门海事处还加快推进偏远岛屿应急队伍建设,为游客安全筑牢最后防线。该处在普陀区《海岛医疗包船应急联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由岛际客轮承担应急救助力量的偏远乡镇应急救助机制,成立了“东极岛搜救自愿者队伍”,而东极海运有限公司作为东极唯一一家拥有7艘客船的航运公司,成为“东极岛搜救自愿者队伍”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该处积极派遣执法人员深入东极镇走进东极海运有限公司和相关航运企业,开展结对共建、应急演练、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救援力量的应急救援能力。

快递今日最新新闻【生活百科】:转载请保留生活百科。